2011年11月14日 星期一

遊覽


中正紀念堂頭頂的天空,藍得令人移不開眼睛,好美。


在台北小城遊覽,我都是自己一個人。一個人拿著觀光地圖,擠在繁忙時段的捷運車廂,安靜的看著車外不斷掠過的建築物,有學校、商店、教堂、小公園。在街頭迷路時,問問商店的阿嬤,又能找到目的地。在士林熙來攘往的夜市,我左擁右抱著小食,踱步觀光;在西門町的誠品,我流連在精緻的小物前,幾番思量;在中正紀念堂的廣場上,我無聲肅立。

一個人的旅行,相比起與人同遊的觀光遊玩,更多是觀察和自省,我會形容為——心的旅行。不用等待同伴出門,不用考慮同伴欲去何處,不用顧慮另一顆心的感受,可以寧靜得只有這個城市和自己。

在台北,你要找個垃圾筒不是一件易事,我拿著小食的紙袋,由士林的街頭和街尾來來回回,商店是不歡迎你扔垃圾到他們的私用垃圾筒,結果,我拿著垃圾回到宿舍再丟(校園的垃圾筒也少得可憐)。台灣的小食相比起香港,味道不鹹,但創意多、烹調得宜,食進口中會有一種原始的感動,令人回味。這份美味,不光因為簡單純樸的小食,也因為對店主的敬重和其熱情。不少小食攤的店主都是上了年紀的老人家,頂著一人身位的流動車,在漸漸秋涼的台北,努力地自食其力。

坐台灣的捷運和公車,你是無法專心沉溺到自己的世界中,硬是要留意四周。為甚麼?因為捷運和公車都設有博愛座,讓老弱孕殘者優先的座位,繁忙的多人時間,擠逼的車廂,這些博愛座依然空著,等待更有需要的人。就算你不是坐在博愛座上,整個四周的氛圍會讓你不得不留意有否公公婆婆上車,如果你視若無睹,那麼,就會有很多度溫和但嚴厲的視線投在你身上,讓你坐立不安。敬老護幼的社會,才會讓人願意以此城為家,因為每個人都會老。

台灣人喜歡說謝謝,無論是做甚麼事,那軟軟的糯音,我覺得這是由心而發的。昨晚坐公車上山回校,不斷聽到人們下車說謝謝,我心想:台灣人真有禮貌,雖然香港人下車也會對司機說謝謝,但極少數。到了文大站,我準備下車,司機對我說謝謝,我一愣,發現他對每個乘客都說謝謝。明明就是你把我們安全帶到目的地的,該說謝謝的人不是你啊。後來又想了想,讓自己有一份工作,而且乘客對他信任而上他的車,這也是一種感恩。

喜歡一個人旅行,但是亦會惹來其他人的不解和猜疑。我沒有跟大隊出去玩,將這件事告訴了一個朋友,他不能理解,反而有點怪責。我沒有回說甚麼,只是覺得,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價值觀,你又怎能奢望每個人都能理解你?

只是,我有潔癖,曾經讓我覺得這個朋友和我有點不合的感覺,就會變成一點污色,告訴著我,應該和這朋友保持怎樣的距離。本來想在聖誕下台南到他家住上一回,結果打消念頭了。

你問我,如此孤芳自賞,好嗎?不會影響你的人際?我會說,我也知道人際的重要,我也努力的和身邊的人打交道,但至少,在我那如雪山高原的朋友圈子中,我還是可以選擇甚麼人進來吧。有取必有捨,孤芳自賞的代價,我不正是從小到大都嚐著嗎?


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