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1年11月23日 星期三

灰濛濛

本質上,我是一個極容易自我厭惡的人。這趟留學,有個目標就是去阿里山。之前室友計劃行程,問我要不要去,我拒絕了。日前他們旅行回來,繪形繪聲、形容得如仙境一般,我的後悔如驚濤拍岸,不斷拍打著自己。

我是個自我保護的人,高高的牆內,我住在裡頭,外面的風景多美,多少在玩的孩子的歡笑聲,我都裝作不知,假裝專心的玩自己球。如果活得無愧無憾也就罷了,最賤的就是自己又想出去玩,卻又不想離開自己畫的牢。

我想,也沒多少人會覺得這樣的我可愛吧?連自己都沒有辦法,爽快點,乾脆點,開朗點,陽光點,每每我想去努力,總是跑不了幾步就放棄,我好恨啊,好恨這樣的自己。明明有讀書機會不去讀,明明有人嘗試接觸你不去理,做著這一切的自己卻又要心不舒服。這點才是,這點才是,讓我厭惡自己的主因。

我不想放棄,一旦習慣了這種鴉片的毒,就無法回頭。只是,誰又會來摸摸我的頭,說你辛苦了。只要這樣就夠了,這樣就夠了,我就能得到勇氣。

對不起,我現在做不到像你們那樣寫出有見解有深度的文章,就算是每日一篇對我而言也很難;對不起,你想像出你女兒穿得官仔骨骨,在講台上教書的樣子,恐怕我會令你失望;對不起,我說我會去嘗試離開高牆,現在還是不行。對不起,對不起你了,這個努力去學習的我。






2011年11月21日 星期一

芬芳

室友收到花,給了我幾枝。喝完的果汁瓶,正好充當花瓶,修了枝、加了水,放在燈下案頭,滋潤眼睛,心曠神怡。我喜歡花,喜歡她們是美的化身,千嬌百媚、色彩鮮豔,卻又生命力,隨處可生。偶在校園中遠遠看到,盈盈一水間,脈脈不得語。

今天,幾株花漸呈凋態,令人心痛。唯用照片,留住青春。








2011年11月19日 星期六

台灣女人

以前已經聽到不少朋友稱讚台灣女人,「到台灣走一圈,你會對女性這詞有嶄新的定義」,話說到這份上,我也要好好觀摩學習。無他,只是上天安排你這身份,最起碼要「敬業樂業」,努力做好這份工。

台灣的女生,承傳民國時的書卷氣,再加上日本女性堅韌順服、柔中帶剛的感染,在兩岸三地中,應是最算有女人味的。內地女性在經過毛朝「不愛裙子愛褲子」的教育,個個能撐半邊天,剛強硬朗。香港社會男女平等,女性學歷經濟能力高,而且香港現實主義太強,樓車職階、柴米油鹽取代風花雪月,漸成「港女」。

高登上讀者稱香港女性為「港女」,卻稱台灣女性為「台妹」,這很有意思。台灣女生除了那軟綿綿的嗓音,像糯米糍般又軟又甜(台哥們也有同樣效果,我極想學,但學不來)。這無疑就為台灣女性的溫柔感加分。我在台灣,看到台灣少女指著可愛玩意說「好——口——愛——喔~~」,殺傷力驚人。中老年女性更有味,衣著得體乾淨,小西裝長裙,薄施妝容,戴上遮陽帽。無論在公共場合手挽丈夫,還是獨自一人,均安安靜靜,言行得體。這相比中港的少女師奶,不顧場合高談闊論,自然更顯修養。

其次,網上有篇文章<<在美國看台灣女人和大陸女人>>言之有理,台灣女性有種「自己什麼都要能幹,但在男人面前,就要什麼不能幹」的意念,香港有很多事業有成的女性,在公司擺慣了硬朗形象,回到家還未放得下,對另一半頤指氣使,夫妻不和。台灣女性在男人面前,很懂得顧慮對方心態,也正好顯出嬌柔的一面。香港女生外強內柔,和男朋友對著吵,吵完就只能自己抹眼淚。

摘錄該文的一個故事,一位大陸的女朋友,和台灣的男士結婚後,感觸頗多。她的台灣婆婆,大概快60歲了,在事業上很成功,管理一個3000多人的政府機構,一天在家裡給先生炒雞蛋時,被燒焦的油燙了,馬上撒嬌:「爸爸(台灣妻子很多跟著孩子叫先生爸爸),你看,起了一個泡泡,好疼哦!」

老先生馬上過去,很心疼,趕緊拿起夫人的手,輕輕地吹,叫孩子們拿來燙傷葯來。

要是大陸的女性,上面這一幕的台詞八九不離十會是這樣的:「死老頭,你看嘛,就是幫你,疼死了!還楞在那裡幹嘛呢,還不快點給我拿燙傷葯來!」。

我經常想,就算意思一樣,人的表達方式真的會影響結果。不少家庭衝突,都源於兩方的強硬態度,一心要說服打跨對方、自己是贏的。明明是重視的人哪。以前我家就是這樣,現在難得關係融洽。現在我常常警惕自己,三思而言,別贏了對錯,輸了感情。








2011年11月18日 星期五

地產名見高低



今天去參觀士林區的科技博物館,倒也沒甚麼頂尖科技展覽,都是些普通常識。回程途中經過士商路,人煙稀少。看到一住宅區,眼前一亮,名叫「隱士林」,建築充滿日式禪味,我在外頭看進去,有不小的草坪,每層樓均有落地玻璃窗,安寧靜謐。

隱士林這名字取得好,語意雙關,一是隱士們的居所,隱士聚而居之稱林;一是此住宅區位於大市之中卻又遠離塵囂,大隱隱於士林也。依依不捨地看了一會才離開,心想如果陶淵明在於台北,大抵也是住這裡吧。不不,他應該連鬧市都不會待,直接在陽明山上種菊,成一大花農。

查了下隱士林,呎價五十多萬新台幣,總價約二千多萬。看來我想當個小隱士還早著,現在就暫時安慰自己「廝是陋室,唯吾德馨」.......

台灣的樓盤,名字都很雅,「采采松盧」、「慶澤園」、「遠揚名砌」、「芝蘭新村」、「白雲山莊」,不少引經據典,大有典故,例如采采松盧的采采就出自詩經<<芣苡>>、<<卷耳>>等。古典今用,巧心獨匠。不像香港的新樓盤,甚麼御豪、銀夆、天璽,繞口兼難讀,帝王情結老大不掉。而且又一味追求生僻冷字,沒文化扮文化。

台灣樓盤最大一優點,就是名切實際,以前的香港樓盤也是這樣。沒有凱旋門就不叫凱旋門,是個花園就叫花園,是個屋苑就叫屋苑,現在財大氣粗的名稱比比皆是,香港那些甚麼比華山別墅,登那些金髮藍眼西洋人在比華山上喝下午茶的廣告。偏偏富豪們又很受落(尤其是內地富豪),噁心當有趣。








2011年11月17日 星期四

小時候很喜歡讀書,不過都是讀些童話故事,成績也不好。每當小學見家長,操場會有書展,次次被班主任訓話後就拖母親到書展買書,氣在頭上的她哪會肯我買?只好站那兒看個半本,然後在回家路上猜想結局。

我看過的童話很多,家中超過四五十本故事書,每本都珍惜得很好,乾乾淨淨沒破沒損,整整齊齊的放在書架上。有次,學校有書商促銷,我看中了套童話集,十本軟皮油彩插畫的書,放於兩個精緻的書盒中,價錢不菲。那天,我一回家就做功課、背英文,觀言察色,母親的心情還好,訕訕的提了出來,母親不予。後來我盯著時鐘滴答,怕書商離開,急得流淚,母親吃了一驚,給錢我去買了。

當時的寶物,現在回想,也只記得長靴貓和紡金線姑娘這兩個故事。七八年前內地堂妹來港,大姨想我把故事書都給三四歲的堂妹,我看書轉送給堂妹也合適,便把所有故事書送她了。堂妹是魔王再世,翌年回鄉,看到<<天鵝王子>>被撕得體無完膚,其他大部份的書不見了。大姨佯打罵堂妹,我也只能說算了吧,人還小。

看書的習慣直到高中,可能填鴨教育讓我患上了知識厭食症,開始害怕去圖書館,害怕讀書。就算捧卷在手,也難以集束心神,全心全意。也跟我沉溺電腦有關,玩物喪志,人云「無聊才讀書」,澄清的心才能好好讀書,人長大了,紛撓瑣事多了,心也靜不下來,容不下新的事物。

文大的圖書館舒適寧靜,藏書豐富,抬頭一望窗,雨天時迷霧氤氳,晴天時長空萬里,一覽眾山小。就算我仍害怕去圖書館,也不想負了良辰美景、黃金屋顏如玉。借回來的<<唐吉訶德>>還未看,這週末好好看完吧。